李白的思乡诗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开哥读李白
李白,写过很多思乡诗。
这一首,写在他不久于人世之前,读来让人心潮难平,却也读出李白最后的风骨。
1/
李白写过很多思乡诗,年轻时候一首《静夜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脱口背出这首诗,几乎可以断定他是个假中国人。
思乡,是文人墨客抒情文字中永恒的主题。在我个人看来,这远比爱情这一主题更加动人心怀。
因为思乡,才有了乡愁。如果人为的主张“记得住乡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李白诗歌中,思乡的诗句很多。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秋夕旅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
一个人离乡在外,总有想念家乡那一刻,何况是多愁善感的李白。
2/
762年,这是李白在世的最后一年。
年过花甲,病痛缠身,穷困潦倒,举目无亲,李白回想一生,壮志未酬,功业未建,内心满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遗憾,带着这种回天乏术的遗憾,李白更加深深的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
关于这首诗,写作时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有人主张是755年春天李白旅居宣城时候所作,有人主张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流落江南病痛垂暮之际所作。我倾向于后者。
真正的痛,是无言之痛。
读李白这首诗,我一开始感受不到李白的内心,仔细品味之后,才隐约感受到李白其心之痛,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描摹的程度。
自知不久于人世,一生好入名山游,却没有达成心中济世救国的愿望,无颜回故乡,甚至早已无力回故乡。
这种痛苦的心情,能够跟谁诉说呢?
只有寄情于文字。
3/
每一个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都充满矛盾,既想诉说,又尽力委婉。李白也不例外。
宣城,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栖息地。敬亭山,或许是李白心中另外一个自己,所以在宣城,李白一次又一次与另外的自己默默相对而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终其一生,一个人的内心也只有这个人自己更加了解吧。相看两不厌,也只有自己和另外一个自己。
在病困潦倒寄人篱下的当涂,李白思乡之情剧烈而急迫,可是自强与在自尊,又让他不能直抒胸臆。
借助宣城又见杜鹃花,来委婉表达思乡之切,也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的事。
4/
阳春三月,本是万物生光辉的季节。
762年的阳春三月,李白却自知不久于人世,他想到此刻的故乡正是子规鸟殷殷鸣叫的时节,他想到此刻的宣城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节,而自己却再也不能回到故乡去。
子规鸟一声连一声“不如归去”的悲鸣,在李白越发恍惚的意识里,是乡音,又是无可奈何的悲叹。
子规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
子规鸟,也称杜鹃鸟,与杜鹃花一样美丽的名字,却寄托着一个让人悲伤欲绝的传说故事。
李白悲伤欲绝的思乡之情,就这样隐晦而巧妙的借助杜鹃鸟和杜鹃花一点一点渗透出来。
小心翼翼掀开传说的一角,我们就知道,原来这热烈似火的杜鹃花竟是杜鹃鸟的鲜血染成。
痛到极点,心已麻木,即便如此,李白在这些抒情的文字中依然克制自己,并没有丝毫放纵。
除了李白,谁还能做得到呢?!
5/
杜鹃,名字已经足够美,名字背后的传说故事已经足够打动人。
在李白的故乡蜀地,杜鹃鸟还有一个更加令人心酸的名字:断肠鸟。
一叫一回肠一断。
李白从未矫情,明知不久于人世,他依然不屑于使用“肝肠寸断”一类的矫情语。
断肠鸟每叫一声,李白的心就剧烈的颤抖一次,李白的肝肠就无可避免的断裂一次,疼痛,对此刻的李白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肉体才能承受的感觉。
三春三月忆三巴。
多好的三月,李白用回忆家乡来止心颤肠断的痛。
我不知道,在那一刻,李白都想起了谁。
他的早已不在人世的父母,他的哥哥们,他离家远游之前极度宠爱的叫月圆的小妹;还是陪他出游病死在洞庭湖畔的发小吴指南,还是年轻时传授他纵横之术的赵蕤老师……
这一切,都深深的埋藏在“三巴”两个字中。
巴郡、巴东、巴西,蜀地三巴,那就是故乡,那就是家。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那一刻,李白会不会想起年轻时候写过的这些诗句,会不会想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情怀?
6/
我愿意把这首诗看成是李白真正的绝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作为忠诚的道教徒,我甚至自以为是的想到,李白之所以在这首思乡诗中如此使用“一”和“三”两个汉字,也是他对“道”一字最后的信仰与诠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三生万物,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对万物的思念。
这样想来,我反倒觉得李白在抒发思乡之情的同时,他早已超越了世俗的悲欢,他的心早已飞越九天之外。
他相信,无论怎样的疼痛,都不能阻止他的思想穿越千年,回响在无边无际的人间。
「文图无关,配图@开哥随手拍自大理古城」
〈 END 〉
更多文章
请关注公众号 ↓
走读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