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的音节:探讨天津方言中的“cī lā”与“cī leng”
在天津方言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词汇“cī lā”(有时读作轻声的“lā”或弱化为“le”),它的含义是“风干”或“晾干”。这个词在其他地方的方言中也有相似的存在,例如静海方言中的使用。根据刘思训老师的著作《哏儿都说哏儿话》,该词被写作“呲拉”,而谭汝为老师的《天津方言词典》则记载为“刺拉”。除了这些之后,还有一种说法为“cī leng”,同样是指“风干”的意思,这在静海方言及一些中原官话中也能找到。
在确定“cī lā”和“cī leng”的正确写法之前,需要先探讨这个方言词的语源。如果它是汉语固有词汇,那么其用字就要遵循特定的标准;如果它是外来词,则需要依据不同的审定制度。经过查阅相关的字书和方言大典,发现汉语中并没有直接表述“风干、晾干”的词读作“cī lā”,这表明该词可能是源于某种外来语音译。
通过参考胡增益的《满汉大辞典》,我们找到了满语“uchalambi”(uchalaha),其意为“风干”。这个词的发音与“cī lā”和“cī leng”相似,因此可以推测这几许词之间存在音节上的联系。
对于“cī lā”和“cī leng”这两个词,该怎样进行书写呢?作为音译外来词,应该采取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对于“cī”这个音,由于它与“风干、晾干”的含义不直接相关,因此可以选择“趀[cī]”这个字,由于它具有“走”的偏旁,其意义“匆忙、快速”与“风干”的经过紧密相连。
对于音节“lā”,我们可以选择“喇[lā]”这个字。古时“喇”常用来形容风声,这与“风干”的概念有一定的关联。而“leng”音节则可以选用“楞”这个字(如叮楞、咣啷),用轻声表示,因其音质上能与“风干”的意象相契合。
综合上述分析,天津方言中的“cī lā”和“cī leng”两个词建议分别统一书写为“趀[cī]喇[lā]”和“趀[cī]楞[leng]”。除了这些之后,在北京官话及一些地方的胶辽官话中也有“cī lou”一词,意思与“趀喇”相同,同样被认为是音译自满语,可以建议书写为“趀露[lou]”。
总的来看,像“呲拉”、“刺拉”、“呲喽”、“刺楞”这些译法明显不够理想,因而“趀[cī]喇[lā]”、“趀[cī]楞[leng]”以及“趀露[lou]”才是对这些方言词汇的更为精准的诠释与表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领悟天津方言的特殊性,也为研究汉语方言的音节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类似音节的演变,使我们对各地方言的了解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