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刻苦的成语故事十个?
1、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勉读书。
2、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3、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4、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5、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特别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6、囊萤映雪“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7、悬梁刺股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8、韦编三绝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9、下帷读书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进修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0、三余读书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形容抓紧时刻进修的典故。
读书求学的成语
读书求学的成语:孟母三迁、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不耻下问、不耻相师、不愧下学、笃学好古、钝学累功、顿学累功、发愤忘食、废寝忘餐、好学不倦等。
1、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进修,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2、不耻相师:不以互相进修为耻。
3、不愧下学: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进修。
4、刺股悬梁:形容刻苦进修。
5、笃学好古: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进修古代曲籍。
6、钝学累功:〖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进修,也能取得成就。
7、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进修,也能取得成就。
8、发愤忘食:努力进修或职业,连吃饭都忘了。形容特别勤勉。
9、废寝忘餐: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职业:进修。
10、好学不倦:喜欢进修,不知疲倦。
成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小编认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然而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人求学的成语有哪些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勉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进修,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一个有名的政治家,然而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灵魂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刻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进修。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物品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几许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勉用功。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物品。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进修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刻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灵魂,促使他的智慧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刻,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勉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进修,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一个有名的政治家,然而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灵魂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刻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进修。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物品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几许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勉用功。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物品。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进修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刻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样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灵魂,促使他的智慧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刻,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表达求学灵魂的成语
- 表达求学灵魂的成语
-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心全意、目不转睛、心无二致、全神贯注、屏气凝神、倾耳注目、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望采纳,谢谢!
求学霸,这成语是何
- 青黄不接
求学之路顺利的成语
- 风平浪静读音:yīfánfēngshùn解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出处: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求进修的词语,成语谚语,只要跟进修有关的都行感谢有心人了。
- 求进修的词语,成语谚语,只要跟进修有关的都行感谢有心人了。感激谢谢无论兄弟们们!
- 描写进修的成语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真才实学学而不倦发奋图强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笨鸟先飞闻鸡起舞自强不息只争朝夕不甘示弱全力以赴力争上游披荆斩棘描写进修的谚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智慧是智慧的火炬。2.读一书,增一智。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4.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进修,不明白真理。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智慧。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智慧充实自己。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8.劳动是智慧的源泉;智慧是生活的指南。9.智慧是智慧的火炬。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进修要落后。11.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进修。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智慧使人增长才干。1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14.粮食补身体,书籍丰盛智慧。15.全球上三种物品最宝贵——智慧、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17.积累智慧,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刀要磨才锋利,人要学才智慧。(越南)002你所不领悟的物品,是你无法占有的。(德国)003钻研智慧有益处,养成娇气害处多。(蒙古)004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005不读书的人,想法就会停止。(法国)006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国)007并不是胡子使人成为哲学家。(英国)008要讲卫生得清洁,要获本领得勤学。(蒙古)009即使智慧远在中国,大众也会想方设法却寻找。(阿拉伯)010不进修的人象不长谷物的荒地。(印度)011不知道不算惭愧,怠筏糙禾孬鼓茬态长卡不想知道才是羞耻。(土耳其)012不进修的人总以后悔而告终。(土耳其)013要想获得科学智慧,就得从字母学起。(法国)014如果想研究高深学问,就得从字母学起。(日本)015要想学到很多物品,就不要一下子学很多物品。(英国)016要从书本中进修,更要从生活中进修。(苏联)017爱慕进修的是智慧人,喜欢指点的是蠢家伙。(苏联)018只要肯学,永远不嫌晚。(英国)019要想懂得一门智慧,先得承认自己无知。(柬埔寨)020不虚心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非洲)021好高鹜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学的获得智慧。(苏联)022即使是智慧绝顶,也要从头学起。(苏联)023刻苦耐劳是获得智慧的前提。(缅甸)024智慧从刻苦中得来,无知在松懈中造成。(蒙古)025谁游乐无度,谁就没有功夫进修。(法国)026要想懂得多,就要睡得少。(苏联)027越进修,越会发现自己无知。(苏联)028没有艰苦的进修,就没有最简单的科学发明。(南斯拉夫)029本领是从困难中学会的。(古巴)030天才免不了有障碍,由于障碍会创造天才。(法国)031谁要有智慧,就得多请教。(埃塞俄比亚)032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路线。(芬兰)033走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日本)034善问路的人能够过高山,不愿问的人在平原也会迷路。(土耳其)035请教人家,不要怕羞。(阿富汗)036即使已经明白的物品,再问问人家也会得到教益。(古巴)037好问不需脸红,无知才应羞愧。(日本)038不懂就问,脏了就洗。(缅甸)039智慧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智慧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土耳其)040进修好比驾车登山,不前进就后退。(日本)041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智慧。(法国)042如果没有充分领悟前面,就不要急于进修后面。(苏联)043要告诉人家的事务,自己先要熟悉。(土耳其)&8230;&8230;余下全文
求学霸相助这是何成语
- 亦步亦趋[yìbùyìqū]生词本基本释义详细释义解释: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示例: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许制度》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有关求学的成语
- 不愧下学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进修钜学鸿生智慧渊博的人品学兼优兼:都。想法品德和学业都很杰出饱学之士饱学:学虎户港鞠蕃角歌携攻毛识渊博。指智慧渊博的人。博学多才智慧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求学霸回答啊,给100财富值我也愿意啊,全民猜成语求啊,多图片
- 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