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用了哪三个典故?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三个典故。
1、亲射虎
典故出处:
出自《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影响:
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2、遣冯唐
典故出处: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影响: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射天狼
典故出处:
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影响:
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扩展资料:
原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释义: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
作者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何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
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
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
由于,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民族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释义: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天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诚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乡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情感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南宋疆域的难题!急!
宋,西夏,金并立的疆域图一般是指南宋中后期,即宋理宗时期的形势,此时蒙古帝国正在蓄势待发,而金与南宋互无大战,金军无力南下,宋军同样无力北上,参见下图。
至于南宋什么时候候疆域最大,个人认为是在宋理宗前期,金亡后的那段时刻。金朝亡于蒙古后,金军溃散,而蒙军骑兵南下需要时刻。于是长江以北的包括东京、洛阳等重镇在内的大部分土地出现了无人管理,无军驻守的局面,此时宋军趁机北上,一度占领了大片土地,但由于粮草不济,后来又全都撤了回来,这个历史典故的名字叫:端平入洛。虽然收复三京失败了,但个人以为那段时刻里,南宋的疆域最大,那段时刻,大概在1234年左右。
楼上的朋友说金和北宋是并列的,我并不领悟。若论疆域,北宋包含南宋的全部;若论时期,金朝横跨北宋南宋,何以谓之曰:金和北宋是并列的呢?
如下图所示:
宋理宗时期,南宋丧失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这是对的。
金是和北宋并列的。
三、山丹军马场的史海勾沉
原历史悠久,但多因战乱而时兴时废。
《王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即指古之大马营草滩,东自 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而大马营草滩正处祁连、胭脂(今大黄山)两山间。境内扁都口、平羌口、白石崖等要隘,控扼甘青两省交通。历代朝政多在此设立皇家马场,修筑城堡,设置墩标烽燧,屯兵戍边,牧养军马。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刘彻梦骏马生渥洼水中,大臣作天马歌献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大马营草原设置牧师苑。大马营草缘故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中部,且这里有天然大草场和丰盛的水源,历朝王师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5年(公元439年)结束了河西五凉纷争,消灭了北燕、北凉、西凉政权,统一了北方。此时,扩充后的大马营草原,十数年养马高达2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仆张景顺主持牧马事业24年,创造了一套很好的管理办法。在唐代养马极盛时期已逾7万匹以上。元朝世祖至元8年(1271年),在宋朝、西夏统治期间废弃了200多年的大马营草原上重新设置了皇家马场,派千户一名镇守负责。明弘治17年(1504年),重整重建大马营草原马场公署、住房、仓库及马厩。是时,草场面积1337万多亩,养马4万余匹。
山丹军马场历史悠久,史志典故多有记载。《资志通鉴、汉记十一》裁:“(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佘里”驱逐匈奴后,汉朝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屯兵养马。尔后自魏晋至隋唐,大马营草原一直是很重要的牧马场所。据《甘肃通志稿》记载,包括大马营草原在内的祁连山大草滩,盛唐时期养马7万匹以上。嘉庆六年(1801年)大马营草原孳生马1.8万余匹,至晚清时,时局动,大马营草原仍有马数百匹,民国8年(1919年)政府维管马场,历维沉浮,于民国18年沦为马步青私人牧场。民国29年才复归中央政府管理。
山丹良马场,位于县境南部祁连山下的大马营草滩,此处水草丰茂,拥有草原百万多亩,是我国历代最大的良马基地。良马场历史悠久,据《汲冢周节·王会解’里面载,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蓄养良马。西汉时,霍去病西败匈奴,焉支山和祁连山,就在此筑土城、开始大量的屯兵、养马。据史料载,汉初在西北边郡设牧苑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匹。北魏以河西水草丰美,乃以为牧放基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匹。”唐代广设牧监(养马机构),据史籍称:“祁连大草滩在唐代养马最多时期即逾七十余万匹以上。”元、明两代,此处属甘州治(今张掖),多处扩建牧马营房。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靖逆侯张勇驱羌奴入牧地,重设永固营,筑八寨守望益严。继而甘肃副总兵王进宝协镇永固,康熙十年设置马营墩守备,屯兵养马,以保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