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揭示公众环保行为现状

调查报告概述:公众环保觉悟与行为差异

最近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公众环保行为的宝贵数据。这份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开展,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回收了近5万份有效问卷。调查结局显示,虽然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的环境责任觉悟,但在实际行为表现上却存在明显差异。

你知道吗?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希望采取更多环保行为,但不知道该做什么”。这一数据反映出公众环保梦想与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报告显示,在”呵护天然生态”和”减少污染产生”方面,九成左右受访者能基本做到相关要求;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和”参加环保操作”方面,只有约半数受访者能够达标。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值得深思。

环保行为亮点:哪些领域做得好?

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在某些环保领域表现突出。在”节约资源能源”方面,超八成受访者能做到及时关闭电器、水龙头;近七成能遵守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的建议。”选择低碳出行”方面也表现不俗,六到八成受访者在不同距离出行时会优先选择低碳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年相比,2021年公众在多个环保行为上有所提升:

– 循环利用闲置物品的比例从2020年的41.3%上升到47.4%

– 选购绿色食品的经常性消费者增加了近20%

– 做到不露天焚烧和烧烤的人数占比增加近一倍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环保宣传的深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公众的环保觉悟确实在逐步进步。但为什么在有些领域进步明显,而有些领域却停滞不前呢?

环保行为短板:哪些方面仍需改进?

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也揭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领域。在”分类投放垃圾”方面,虽然半数以上受访者能够按要求分类,但表现差异明显:可回收垃圾(64.7%)和有害垃圾(60.6%)投放率较高,而厨余垃圾(51.9%)和其他垃圾(55.3%)投放率较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

– 17.3%受访者家中食品经常因过期被丢弃

– 12.6%经常购买不常穿的衣服鞋子

– 8.2%会在旧电子产品还能用时更换新款

高收入群体的浪费现象尤为严重,这提示我们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

环保参与:公众怎样行动?

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特别关注了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情况。35.7%的受访者参加过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通过社会组织、社区和学校等渠道参与。但参与障碍也很明显:55.6%的人不知道怎样参与,24.3%认为缺乏必要培训保障。

报告还首次根据环保行为特征将人群分为六类:

1. 环保爱慕者(17.5%):全面积极的环保践行者

2. 独善其身者(24.1%):只注重个人领域的环保

3. 公共参与者(8.3%):更关注公共环保活动

4. 能力不足者(25.0%):有梦想但缺乏行动能力

5. 表现平平者(18.6%):各方面都中等水平

6. 消极旁观者(6.5%):环保梦想和行为都较低

这种分类为我们制定差异化的环保倡导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资料扩展:环保之路任重道远

这份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既展示了我国公众环保觉悟提升的积极成果,也揭示了仍需努力的路线。令人鼓舞的是,公众对政府环保职业高度认可,79.9%认为中央环保职业力度在增强。同时,61.3%受访者感受到垃圾污染难题有所改善,48.7%认为空气污染难题好转。

然而,报告也提醒我们:环保教育仍需加强,特别是要解决”知道但不行动”的难题;需要设计更便捷的参与渠道,降低公众环保行动门槛;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环保倡导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从”知道”到”做到”,真正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这份关于环境的调查报告为我们指明了路线,但环保之路仍需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你准备好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了吗?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