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机场 伊朗德黑兰机场

伊朗的首都德黑兰,真是壹个神奇的地方;单是“德黑兰”这三个字在波斯语中的意思,就神奇得不得了!

有人说,它是“山脚下”的意思;有人说,它是“暧坡”的意思;有人说,它意为“洁净之城”、“圣洁的地方”;也有人说,它也有“平原”的意思;还有人说,他还可以被解释为“炎热的地方”……

说它是“山脚下”,大概是基于它位于横亘伊朗高原北部厄尔布斯山的南麓的缘故;说它是“平原”,自然是因为这个城市坐落在辽阔的平原坡地上,与它西北部的山区大不相同;说它是“炎热的地方”,是因为德黑兰的夏天酷热难耐,这多半也是在长贾尔王朝的第一代君王阿加·穆罕默德·卡贾尔之前,历代帝王迟迟不在德黑兰建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以为,说德黑兰是个“暧坡”,这比喻再恰当不过了!

坐落在厄尔布尔士山脚下的德黑兰,海拔1200米到1500米,是壹个北高南低的平缓山坡,城市的东、西、北三面,都被厄尔布尔士山脉与成弧形状的丘陵所环绕。虽说距离北边的里海只有100公里,但来自里海的寒风,被巍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挡住了去路,无从侵入;加上常常朗日高照的天气,成天暖洋洋的,就算是在冬天,也并不十分寒冷,成了壹个名副其实的“暧坡”。

因为气候温暖,德黑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房前屋后,马路两侧,带有喷泉的街心花园……只要是生活富裕一点的人家,就会在自家门前辟出一块园地,种上一片花,引来成群的蜂蝶飞舞翩跹,实在快活热闹极了!因此,又有人风趣地把德黑兰称为“鲜花城市”。

玫瑰花,是随处可见的;不单单是德黑兰人喜爱,但凡是个波斯人,就会对这花情有独钟!

在波斯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诗句里,玫瑰是神奇的!——玫瑰,/在我歌唱以外的,不谢的玫瑰,/那盛开的,芬芳的,/深夜里黑暗花园的玫瑰,/每一夜,每一座花园里的,/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灰烬里再生的玫瑰,/波斯人与亚理斯多德的玫瑰,/那永远独一无二的,/永远是玫瑰中的玫瑰,/年青的柏拉图式花朵,/在我歌唱以外的,炽热而盲目的玫瑰,/那不可企及的玫瑰。

多么晦涩难懂的诗句啊·!但冥冥之中,总有丝丝缕缕的叫人感动到心痛的情愫暗生其间!

博尔赫斯又说:“玫瑰无理由,花开即花开。”

不错的,花开花落,都是自然规律,都应顺其自然;然而,花开时越是忘乎所以,花落时便越显落寞,这实在是叫人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博尔赫斯还说: “玫瑰即玫瑰,花香无意义。”

对于这句话,我不了解怎样去理解。后来,看到博尔赫斯在《诗艺》中的一段话:“谈起贝克莱主教,我记得他曾写过,苹果的味道其实不在苹果自身——苹果本身无法品尝自己的味道——苹果的味道也不在吃的人的嘴巴里头,苹果的味道需要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本书、一套书,或许一座图书馆的身上。”

是的,纵然是一朵玫瑰,你不去欣赏它,就不会嗅到它那独特的芬芳,它便也不过就是那朵叫做“玫瑰”的花而已!

作为平凡的人,自是没有哲学家与大文豪们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我每每见到玫瑰,总会引发出一些既浅薄又美好的想象——关于爱情、关于美丽、关于陶醉……

而今日,当我漫步在德黑兰的街头,看见这里那里一簇簇、一束束的玫瑰,想到的竟是一张张伊斯兰女人的笑脸。

德黑兰的女人,是美丽且神奇的!

波斯女子的美,自古就是举世闻名的;她们是如此美丽,以致《古兰经》里一再教诲女人们“不容给外人展示美艳”,以免引起男人的欲念。

在1979年的那场使全世界感到错愕的伊斯兰革命中,伊斯兰教取代了原有的君主政体,伊朗当时的君主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在外流亡了15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霍梅尼,在数百万伊朗人的夹道欢迎下,回到德黑兰,成为深受伊朗人民心目中“广受支持、别具魔力的领袖”。

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被推翻,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现代化的神权性的君主政体——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与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一位来自库姆的80岁流亡宗教育者监护下,伊斯兰共与国需要进一步证明它的价值。”

此后,霍梅尼,这位被什叶派学者视为“伊斯兰复兴的战士”, 追随着他所爱戴的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本·阿里的足迹,在国产实行了反对西方化与世俗化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伊斯兰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那些衣着瑰丽、像欧美国家少妇一样喜爱暴露的伊朗女子们向包裹起来:不许裸露皮肤、必须包裹头发、禁止在公众场合游泳……甚至还有专门的警察在大街上抓捕“不守规矩”的女人,就连来自国外的女旅客也不放过。

然而,能歌善舞的德黑兰女人,内心却是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

在周末的家庭聚会上,她们会与男人们一起狂欢,——穿起吊带,把音乐的音量放到老大,纵情地大声歌唱……

在婚礼的party上,她们穿着礼服,全身抖动着跳她们最擅长的波斯舞,一跳就是几个钟头。

年轻女生们放开得多,她们也戴头巾,却多以鲜亮的颜色来变通,头巾只箍住头顶,像一件好看的装饰品。她们穿露着半截胳膊的中袖上衣,裙子下面露着光光的膝盖与小腿。

在这个政教合一、教大于政的国度,政府机关工作的女性显得更加规范与虔诚。但是,同样黑色的chardor,她们会选择那些质量上乘的与做工精细的。

身体被包裹严实了,她们就在面部妆容上下狠功夫。德黑兰少妇在购置化妆品上毫不吝啬,几乎是不化妆不离家。

拥有欧洲人血统的波斯姐姐,有着立体感颇强的面部:圆圆的脸盘、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精心修饰过的眉毛非常有型。对前额那稍微能露出的一缕头发,她们也是费尽了心思,各有各优雅独特的造型。

德黑兰女人尤其爱笑。他们的笑极具感染力:眼睛像弯弯的月牙,眸子里满是闪亮的小星星,整个脸庞就像一朵热情洋溢的玫瑰。那一身的黑色长袍与头上的面罩,无论怎么也遮不住她们内心的善良与对美好生活的给往!

德黑兰很阔绰,有两个机场。从南郊的新机场(霍梅尼国际机场)下飞机,路途中一定会看见一座闪闪发光的金色圆顶建筑,那就是伊朗伊斯兰共与国的创始人——顶尖领袖霍梅尼的陵墓,伊朗及其邻国的什叶派穆斯林们,最喜爱到这里来朝拜。

虽说是陵墓,从外观上看却像极了一座金碧巅峰的大清真寺。

建筑物的各部分构件,似乎都有寓意,须得仔细来看——寺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给各有一座尖塔,塔高91米,表示霍梅尼91岁去世;72个寺门,象征着伊历1360年4月7日(即1981年6月28日) 伊斯兰共与党总部爆炸事件中遇难的72名烈士;寺内共有124个石柱,柱间距22 米,意指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日(伊历11月22日),柱高12 米,表示什叶派有12个伊玛目。

霍梅尼的墓穴,安放在寺的正中间,围以铁栏,其子艾哈迈德·霍梅尼的墓穴就在旁边。这位饱经风霜的伊朗伊斯兰政府首位顶尖宗教领袖,终是寿终正寝了!

西郊的麦哈拉巴德国际机场,是老机场。从机场走不多时,会看见一座有着倒丫字形的独特外观的“自由纪念塔”,它是为纪念波斯帝国成立2500年而修建的。建筑材料选用了2500块产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象征波斯帝国建国2500年。

自由纪念塔处于德黑兰城市布局的中轴线上,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塔用钢筋水泥与大理石建成,通身的颜色是朴素的灰白色。

从外面看起来极普通的塔底,有着很深的玄机,里面藏着两座大馆——博物馆与电影馆。

电影馆可容纳500名观众,5部电影机同时在一块宽敞的银幕上放映。在这里,你可以领略伊朗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山河风貌与名胜古迹。

从塔底沿着275级石阶盘旋而上,可到达塔顶的了望台。在这里,你会看到4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像四条黑色的绸带,将条条街道连成壹个有机的整体。从城南的火车站,越过旧城区,再到新城区,直到厄尔布尔士山麓高坡上的避暑胜地,概括无余,尽收眼底。

广场也是德黑兰重要的政治活动主题舞台,重要的集会、游行与国庆阅兵式等活动主题都在这里举行。

德黑兰有两个城区。北部靠近厄尔布尔士山脉的,是德黑兰最现代化的城区,一座座房屋呈阶梯状依山而建,绝大部分顶级饭店与商店都在这里。

站在山坡上眺望,可以看见一栋栋排列整齐的二、三层小楼,那是富人们的住宅区:漆成明亮天蓝色的游泳池、生机盎然的花园、绿色草坪上的白色桌椅、欧式花瓶与花瓶中的插花、穿戴自由的妇人与孩子……活脱脱一幅印象派笔下的美丽油画!

屋里就更不必说,地上铺的必定是绚丽精致的波斯地毯,甚至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地毯,流光溢彩的法式水晶枝形吊灯悬挂于屋顶下,地毯上摆放着法式古典家俱,墙壁上挂着的西洋油画……根植在德黑兰人骨髓里的崇尚西方文明的思想,总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全盘伊斯兰化”的伊斯兰革命,也拿它没有办法。

为了抵制西方文化,伊斯兰规定男士不准打领带,但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依然会送子女去欧美接受西方教学,依然有一些人长期在欧美国家定居,街头随处可见留着爆炸头的青年……德黑兰,总归是脱不了伊斯兰革命以前“东方小巴黎”的底色。

在新城,抬头便可以看见神奇莫测的厄尔布尔士山,山上终年白雪皑皑的德马峰,是伊朗的顶尖峰。

德马峰,是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山峰。

在《列王纪》的神话里,这座山峰扮演者极其重要的人物:它是弗雷顿捆绑龙形魔鬼查哈克(Zahhak)的地方,也是祆教的创始人、《列王纪》里的第一位国王盖约马尔特的居住地。传说中,射手阿拉什(Arash)在这里牺牲了他的性命来射出一箭,箭矢所落之处形成了伊朗和图兰的分界;还有人说,这里也是《圣经》中所记载的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搁浅的地方。但对这座轻度活火山最有科学依据的记载,是关于它在公元前5300年的最后一次爆发。直至今,火山附近的喷气孔还喷出硫磺与温泉。

城市的南部,是老城区。设施虽然相对落后,却是伊朗伊斯兰的精华部分。在密集的小巷中,分布着数以千计的、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清真寺与教堂,这些建筑多是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桃子式的顶,兰色基调的花纹,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

位于老城区的格雷斯坦(Golestan)王宫,建于1865年至1867年间,是巴列维王室加冕以及接见外宾的场所。

当初,卡扎尔王朝的沙王在受邀游览欧洲各国后,对那里瑰丽的建筑风格大加赞赏,在设计中将欧式建筑与伊斯兰建筑相结合,这座这座建筑物界的“混血儿”便诞生了。

“Golestan”,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有花的地方”,这也是真的。在建筑物的外墙上,全是用瑰丽瓷砖砌成的玫瑰花,所以,人们也叫它玫瑰宫。

宫里有非常订制的大理石王座,它被一群美丽的宫女缓缓撑起;而放置宝座的宫殿墙壁上,都镶嵌着小块的、闪闪发光的镜子。

里面有数个记不取名的殿堂,大约是水晶殿、玉石殿与壁画殿啥子的。

最出彩的,当数明镜殿:顶部与四周墙壁都镶嵌着一块块的镜子与彩色玻璃,透着阳光的天窗,璀璨耀眼的灯饰……那样的富丽堂皇,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之美!

明镜殿的外墙上,是一幅幅用马赛克拼成的拱穹形的壁画:有张牙舞爪扑给狮子的飞龙;有翘着八字胡、穿着宫廷服的卫士;有吹着洋号、打着洋鼓的乐队……花纹的工艺很是细腻,经得住细看。

出宫殿,过庭院,在镶满彩色瓷砖的围墙旁,耸立着两座四方形的风塔。风塔中间的阁楼下,有一座布置精细的地宫,地宫中间是水池,四面有彩色玻璃的花窗,墙上挂着昔日巴列维时期宫廷的照片与画像。

格雷斯坦宫前方,是德黑兰最大的巴扎。里面整日熙熙攘攘、热闹喧天。销售的商品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服装、干果、地毯……干果的很多,价格也便宜,一不小心就会遇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这一点都不奇怪。

早在公元9世纪初期,德黑兰就已经成为壹个居民点,是当时的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区,为古代世界著名商道“丝绸之路”往来的歇脚之处。

公元13世纪,因受到强大外族入侵,雷伊城惨遭破坏,随后德黑兰兴而代之,由于这里是伊朗北部东西给大道和通往南部大道的交汇点,于是在短时期内便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与贸易中心。

公元1788年,这里建都,称之为德黑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黑兰这个名字曾蜚声全球,这是因为苏、美、英盟国首脑于1943年这里聚会并发表了著名的《德黑兰宣言》,号召全世界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德国。

今年,德黑兰几乎集中了伊朗全国制造业的1/3,地毯、丝织品、刺绣等手工业更是久负盛名,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这些大巴扎里的商品,以大路货居多。要是想看价值连城的珍宝,就要到国家珠宝博物馆,这里虽说是伊朗中央银行的地下金库,但也只要持一张票就可以进去。

博物馆里藏有世界上最昂贵的珠宝饰品,有不少是伊斯兰革命前各王朝皇室留下的皇家宝藏——镶满宝石的皇冠与权杖、威严富丽的皇帝宝座、各种各样的珠宝首饰……其中也不乏强悍的波斯人从欧洲、印度与奥斯曼帝国掠夺来的珍品。

摆放在展馆正中央的,是镇馆之宝“光芒之海”(Sea of Light)。这是一颗182克拉重的钻石,发出耀眼的粉色光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粉钻。

“光芒之海”的上面,摆放着两顶波斯皇帝的王冠,它们一共用到了3380颗钻石、5颗祖母绿、2颗蓝宝石与368颗珍珠。

光明之海

在这里,连拍照都不也许,其它的更是非分之想。

进入博物馆前,要经过两次极严格的安检,全部的随身物品都要寄存,拍照设备一律不可以带进去,手机也不行。

孔雀宝座

我们被那块闪瞎眼的“光明之海”惊得下巴颏都快掉下来了!虽然我后来再也没能想起它的全貌,但每当有人提起它,总会有一抹神奇的光芒在我脑海中闪现,并久久不能挥去!

倘若想要细看伊朗的历史,就要去古伊朗博物馆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三层的展馆内,藏着伊朗4000多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展品,可以追溯到3.5万年以前。

到了德黑兰,位于市中心的古地毯博物馆也是一定要去的。伊朗人用了超过2500年的时间来完善他们的地毯制造技术,他们把地毯视为传家宝,名贵的地毯比黄金、钻石还要珍贵。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传统的波斯地毯的图案:象征天堂的繁花蔓枝、各种清真寺庙建筑、浩大的宫廷与狩猎场面、有代表性的宗教图腾,甚至中华文化和波斯文化最佳结合的龙凤图案。镇馆之宝是产自大不里士的古老的地毯,虽说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但色泽依然鲜亮。

德黑兰的建筑物,颜色多是浅色的。但简单质朴的东西,是最好着色的,它们在夕阳中,能幻化出任何一种你所想象差点的颜色,那么神奇、那么气象万千。当你站在夕阳下,看着浮泛着玫瑰红色彩的自由塔,你会不由得感慨万分!

德黑兰,这个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有着像世界各地的全部的大城市同样的“富贵病”:污染、拥挤、交通事故……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污染;北方广袤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又阻隔了里海吹来的温暖潮湿气;时常出现的逆温现象,令德黑兰的空气污染物难以稀释消散;满大街的汽车与质量欠佳的汽油,使污染问题越发加剧……德黑兰的汽油价格很实惠,街上到处是的汽车;在这里,大家遭遇到了出国以来最严重的交通堵塞。

德黑兰,这个古老国家的“年轻”首都,也是传统和现代碰撞最激烈的壹个城市,不小心在啥子时候,或者是地方,你会看到意想差点的强烈反差的东西: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少妇与奇装异服的嬉皮士;顶尖领袖的画像与两伊战争烈士的头像;现代化的商业广告与大幅的反美广告……

在德黑兰市区内壹个高层建筑物上的墙壁上,有壹个巨幅的反美宣传广告:“Down with the USA”,它让我想起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院子里那个被丑化得像巫婆一样的自由仙女像。

在德黑兰的道路边,随处可见巨幅的男青年的照片。这些年轻帅气的年轻人,都是在两伊战争中的阵亡人。他们大多数年龄在三十岁以内,有的只有15岁。

在伊朗,大约有35万士兵丧生于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首次波斯湾战争中。

引起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边境纠纷、民族仇恨与宗教矛盾,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还是边境纠纷——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孕育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著名河流,在伊拉克境内汇合成阿拉伯河,阿拉伯河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界河。这段河的界线问题,便是这次战争的导火索。

当我看到这些年轻英俊的战士,在大幅玻璃像框里冲着路人微笑时,心里不禁涌起阵阵酸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文明始于斯,战争亦起于此!

我想起2012年曾在在美国上映的获取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逃离德黑兰》,影片中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德黑兰的动荡与恐怖的描述,让人们一度心生畏惧。

今日,大家来到德黑兰,一路遇到的全都是热情、友好与笑脸。

在这个城市,素不相识的人对壹个异乡人伸出援助之手是常有的事情,

或许在哪里个小巷里,好客的当地人会邀请一伙旅人到他们的家里做客,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波斯风情。

这样热情洋溢的的德黑兰,真是让人不想离开!

德黑兰,就像美丽迷人的波斯女子,你只有靠近了,才能看见她面纱下那明目善睐的眼睛与阳光灿烂的笑容!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