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意思?
意思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造句
1、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2、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3、他学了几年的二胡,近来进步神速,已经能和师傅分庭抗礼了。
4、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5、他敢和我分庭抗礼,真是胆大妄为。
延伸阅读
成语相庭对抗?
分庭抗礼,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抗礼即行平等的礼。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出《庄子·杂篇·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清 昭连 《啸亭杂录·本朝内官之制》:“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又无重臣兼领,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无复统辖之制。”
分庭抗礼哪个字错了?
分庭抗礼没有错别字,字都正确。
分庭抗礼,汉语成语,拼音是fēn tíng kàng lǐ ,意思是指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出自庄周《庄子·渔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半斤八两、旗鼓相当、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四者的区别?
1.具体含义不同。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为贬义。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表示平局。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2.用法不同。
半斤八两:联合式;作谓语、分句。
旗鼓相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平分秋色: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状语。
分庭抗礼: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3.词性不同。
半斤八两:可做中性词、贬义词使用。
旗鼓相当:可做中性词、褒义词使用。
平分秋色:中性词。
分庭抗礼:中性词。
分什么抗什么成语?
答:分什么抗什么成语是:分庭抗礼。
发音:fēn tíng kàng lǐ
释义: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
《庄子·渔父》:“万乖之主;千乖之君;见天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成语例句:
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近义:
平分秋色平起平坐不相上下和衷共济
反义:
众寡不敌同心协力齐心协力和衷共济
什么抗庭礼成语?
填成语:分庭抗礼(fēn tíng kàng lǐ)。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出处《庄子·渔父》:“万乖之主;千乖之君;见天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例句: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 相关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邑的县长。
成语“分抗庭礼”是什么意思?
释义:
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读音:fēn tíng kàng lǐ
造句:
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战国时代各国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贤才,必是分庭抗礼,倍加礼遇。
他虽然还是个学生,但在诗学上的造诣已足以和着名学者分庭抗礼。
如今孩子大了,如果在言语、行为上不注意,他就会和我们分庭抗礼。
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抗庭分礼是成语吗?
不是成语,正确的成语应该是“分庭抗礼”。分庭抗礼(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分庭抗礼”原义是客人与主人分立在庭的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庭:庭院。抗:对等)。后用来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成语出处,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通“抗”)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庄子·渔父》)。示例,蔡东藩《明史演义》:“文龙也不谦让,居然分庭抗礼,与崇焕对坐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