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诗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与诗意抒发解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深层含义与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的生机勃勃,将古原的荒凉与草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活力的顽强与天然界的永恒循环,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将草与离别的情感交织,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创作背景方面,《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十六岁时所作,公元787年,白居易从江南赴长安,渴望得到当时名士顾况的指导,正值早春时节,长安的繁华并未动摇白居易的意志,带着自己的诗作,白居易拜访了顾况,顾况在翻阅诗卷时,看到“白居易”三字,便开始审视这位年轻的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当时白居易年仅十六岁,这首诗是他在科举考试中的习作,按照当时的考试制度,限定的诗题前必须加上“赋得”二字,其创作方式与咏物诗相似,诗中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寓意着生活的无常与生活的轮回。
在诗中,“晴翠”描绘了草原的明丽翠绿,而“王孙”则是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则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天然美景的细腻观察,更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