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姐姐”到”支奶奶”的39年坚守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句话,在支月英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19岁那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走进大山,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谁能想到,这一待就是39年?从青春靓丽的”支姐姐”,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支奶奶”,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赞歌。
39年意味着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整个周期;而对于支月英来说,这是她用一生守护的承诺。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教好深山里的孩子。这种专注与坚持,不正是”一生只为一事来”最生动的写照吗?
大山深处的教育坚守者
1980年,奉新县偏远山区严重缺乏教师。年轻的支月英怀揣教育梦想,来到了海拔近千米的泥洋小学。面对艰苦的条件,她不是没有动摇过。崎岖的山路、简陋的校舍、微薄的工资…这些都没有击垮她的教育信念。
“日子会好起来的。在这里守着孩子们,心里更踏实!”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支月英的初心。她甚至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这种无私奉献的灵魂,让”一生只为一事来”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教育创新的乡村操作者
支月英不仅是坚守者,更是教育创新的操作者。担任校长后,她带领同事挨家挨户做职业,使学校”三率”达到99.5%。她拓展资料出适合乡村教学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即使后来被调往更偏远的白洋教学点,即使到了退休年龄,她依然选择留在山区。”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这种执着,让”一生只为一事来”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她的教育理念和操作,不仅改变了大山孩子的命运,也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生坚守的教育丰碑
如今,支月英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位平凡而辉煌的乡村教师。全国杰出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些荣誉背后,一个教育职业者39年如一日的坚守。
“看到自己教过的孩子们学到了聪明、学会了做人、走出了大山、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我打心底高兴。”支月英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教育职业者的心声。”一生只为一事来”不仅是对职业的忠诚,更是对生活的尊重。支月英用39年时刻告诉我们:专注做好一件事,生活就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