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解析:柳宗元的山水与遗憾

小石潭记原文与白话翻译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经典山水游记,全文仅百余字却意境深远。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文及白话翻译: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白话翻译: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像玉佩相碰的清脆声响,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高低不平的石头,有的像小岛,有的像不平的岩石。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路线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坐在潭边,四周竹子和树木环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由于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能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柳宗元创作背景与心境变化

公元809年,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四个年头。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改革派领袖,如今只能在偏远之地寄情山水。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发现了小石潭这一处幽静美景,并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

有趣的是,文章前半部分还洋溢着发现美景的喜悦:”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但笔锋一转,”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凄凉感突然涌现。这种由乐转悲的情感变化,正是柳宗元内心全球的诚实写照。

民国评论家陈衍曾说:”《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前言心乐,后又凄神寒骨。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这短短百字中,既有对天然美景的赞叹,又暗含着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寂与遗憾。小石潭虽美却人迹罕至,这不正是柳宗元自身处境的隐喻吗?

从《小石潭记》看柳宗元的人生遗憾

要真正领会《小石潭记》,我们需要了解柳宗元的人生经历。这位出身名门的神童,13岁就能代写奏章获得皇帝赞赏。805年,他参与”永贞革新”试图改革朝政,却因靠山唐顺宗病危而失败,被贬永州。

更残酷的是,朝廷特别下旨”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意味着他永无翻身之日。随后母亲去世、幼女夭折,一连串打击让这位才子”一夜白头”。他小编认为‘小石潭记’里面流露的忧郁,正是这种人生巨大落差的诚实反映。

但柳宗元并未一直沉溺于遗憾中。在永州期间,他创作了《捕蛇者说》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培养了众多学生。后来虽再次被贬柳州,他却兴办学校、推广农耕,最终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人生价格。正如韩愈所言:”若非斥久穷极,其文未必能传于后如今”——正是这些人生挫折,成就了柳宗元的文学地位。

小石潭记给现代人的启示

《小石潭记》小编觉得写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何尝不是对人生遗憾的一种态度?小石潭虽美却不宜久留,正如人生虽有遗憾也要继续前行。

现代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遗憾:考试失利、情感受挫、事业不顺…柳宗元的故事告诉我们,与其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不如像他一样,在当下寻找新的可能性。那些看似遗憾的经历,或许正是命运特别的安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深度与内涵。

正如文章最终所写:”一切的痛苦和失去,都是为了来日的快乐和得到腾出空位。”《小石潭记》之因此能流传千年,不仅由于它描绘了秀丽的天然景观,更由于它道出了人类面对遗憾时的普遍心境与超越之道。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