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虎归山是什么意思?
放虎归山 fàng hǔ guī shān [释义] 归:返回。
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语出] 《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近义] 养虎遗患 [反义] 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用法] 多用来表示把坏人放走;给自己留下祸根。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结构] 连动式。[辨析] ~和“养虎遗患”都有留下敌人不管;以致有后患的意思。但~偏重于“放”;强调把敌人放走;“养虎遗患”偏重于“养”;强调放纵敌人。[例句] 如果我们的作战方案稍有疏漏;就不能把敌人消灭掉;造成~的后果。延伸阅读
投石入水知深浅放虎归山留后患?
有经验的人,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便能大致知晓水的深度(投石入水知深浅)。放虎归山留后患,大家都知道,虎是猛兽,特别是山林中的虎,更是凶猛,时刻都有可能伤及人类。因此,将捕捉到的老虎又放归山林,就会给人类带来后患。全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投石入水就能知道水的深浅,那么,放虎归山,虎会伤人的道理就更容易理解。因此,放虎归山是不妥当的。
放虎归山打一数字?
放虎归山林,猜一个数字?——答案:3。
放虎归山
【拼音】: fàng hǔ guī shān
【解释】: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出处】: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举例造句】: 倘若一朝走了,便如放虎归山,纵龙归海,是自遗害也! ★明·朱有炖《义勇辞金》楔子
【拼音代码】: fhgs
【近义词】: 养虎为患、养虎遗患
【反义词】: 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灯谜】: 把老虎放生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留祸根
【英文】: let the tiger return to the mountains ― cause calamity for the future
【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孙昱斌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放虎归山,人山人海( 解词造句 )?
放虎归山 fàng hǔ guī shān 【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例句】如果我们的作战方案稍有疏漏;就不能把敌人消灭掉;造成~的后果。 人山人海 rén shān rén hǎi 【解释】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例句】 (1)每逢星期日;公园里总是~;非常热闹。 (2)每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形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歇后语:放虎归山和后患无穷是一句吗?
歇后语:放虎归山和后患无穷是一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这句歇后语说明放了敌人,就留下了祸根。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21回。
东汉末年混战中,刘备四处奔波,经常寄人篱下。他先投靠大军阀公孙瓒,后又投靠徐州刺史陶谦。陶谦病故后,刘备作了徐州牧。不久,吕布率兵夺了徐州,他的处境很困难,便暂时去投靠曹操。
刘备虽住在曹操那里,但总想找个机会另谋山路,发展自己的势力。刘备听到公孙瓒被袁绍消灭、淮南王袁术又要和袁绍联兵的消息,便乘机对曹操说:“袁术要投靠袁绍,看必路过徐州,我愿领兵去半路上截击,把袁术擒来。”曹操同意刘备的计策,让他带领五百人马去徐州截击袁术。关羽、张飞见刘备匆匆忙忙地出征,很不理解,便问为什么要这样忙?刘备说:“我在这里好像笼中鸟,网中鱼。这次出征,我好比鱼儿回大海,鸟儿飞上天,再不受别人的约束了。”
正在此时,曹操的谋士郭嘉、程昱刚从外地回来,得知曹操已经派刘备进军徐州,便问曹操:“丞相为何派刘备统帅大军出征?”曹操说:“想在半路截住袁术。”程昱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们曾请你把他杀掉,丞相不听,现在让他去带兵,这好比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以后想治服他,难道还有可能吗?”郭嘉也说:“丞相纵然不杀他,也不应该派他去带兵。”曹操听他们说得有理,立即命许褚带领五百人马去追回刘备。可是追上以后,刘备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可回去,为我禀报丞相。”许褚无奈,只好回去报告曹操。果然,刘备得到徐州后,就举起了反曹大旗。
放虎归山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下一句:后患无穷。
放虎归山: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敌人被捉住的时侯,却把敌人放回老巢,留下祸,后患无穷、贻患无穷。
出 处:
(1)“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2)轸勃然唾襄公之面曰:“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万苦,方获此囚,乃坏于妇人之片言耶?放虎归山,异日悔之晚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
放虎归山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放什么归山四字成语?
在四字成语中,符合题目要求条件的是:放虎归山。
放虎归山,本来意思是说,老虎在山林之中,才更有用武之地,更能体现它森林之王的雄风。引申意思是指,把穷凶极恶的坏人。不予追究,重新让他返回社会,从而埋下隐患。
放虎归山成语故事?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轸俘虏,准备将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
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